大眾健康網(wǎng),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

首頁 > 美容 > 護膚養(yǎng)顏 > 怎樣給肌膚保濕?怎么做才能給肌膚保濕?[圖]

怎樣給肌膚保濕?怎么做才能給肌膚保濕?[圖]

大眾健康網(wǎng) 2019-11-28 17:06 保濕祛痘美白

季節(jié)不同,給人的感覺的效果也不同,像冬秋,皮膚都比較干燥。好的肌膚應(yīng)該是水潤的,有彈性的,每個人的膚質(zhì)都不一樣,我們護膚時,最主要的事情是給肌膚補水,只有充足的水分才會讓肌膚看起來水潤。所以給肌膚補水要做好哪些事。

怎樣給肌膚保濕?怎么做才能給肌膚保濕?(1)

1、怎樣給肌膚保濕

夜間需要強化保濕

之所以要在夜間為肌膚強化保濕工作,不單單是因為夜間是肌膚吐故納新的黃金時間,更重要的是出于自愈和代謝的需要,夜間肌膚的表面溫度會提升0.5-1.0攝氏度,所以此時水分更容易蒸發(fā),引發(fā)肌膚干燥粗糙,尤其是對于空調(diào)房的密閉空間,肌膚的水分流失速度會更快,所以夜間的強化保濕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。

油性肌膚其實缺油

大多數(shù)人都知道,油性肌膚容易出油是因為肌膚的水油功能紊亂,缺少水分的滋養(yǎng),其實這只是表面現(xiàn)象。油性肌膚通常傾向于使用清潔力較強的潔面產(chǎn)品,這會導致肌膚的屏障受損,皮脂膜功能退化,此時的肌膚真正缺少的其實是油分。所以油性肌膚在選擇保濕產(chǎn)品時需要考慮適當為肌膚補充一些能夠媲美皮脂屏障所需的油分,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油光。

粘膩≠潤澤

說起滋潤的使用感,浮現(xiàn)在我們腦海中的可能是那種油光滿面的狀態(tài),其實并不一定,質(zhì)感粘膩豐盈的保濕產(chǎn)品通常是為熟齡和輕熟齡的干燥肌研發(fā),其中的脂相成分較多。而對于普通肌膚和年輕肌膚而言,許多產(chǎn)品在配方中會以一些透明質(zhì)酸類的保濕成分取代油脂,在使用感上則更為清新爽滑。

油光痘肌的保濕攻略

油光滿面的痘痘肌在夏日保濕產(chǎn)品的選擇上會很頭疼,或是覺得油膩,或是覺得肌膚實在無法駕馭控油產(chǎn)品那幾近能將肌膚吸干的強大控油力。其實,油性肌膚的夏季保濕應(yīng)該以清爽為主,但潤澤也是必要的,使用的產(chǎn)品并不一定是以各種控油成分堆積而成,可以先使用輕盈的保濕乳液,然后在面部容易泛油光或長痘痘的區(qū)域單獨使用控油產(chǎn)品。

保濕噴霧應(yīng)該怎么噴?

市面上可以買到的保濕噴霧大致可以分為3類,天然礦泉水、植物純露以及化妝水配方型噴霧,在肌膚有保濕訴求時,后兩者是可以單獨使用為肌膚補水并有一定的保濕能力,但如果是使用礦泉水類噴霧,則需要在噴灑之后用面紙吸干多余水分,然后根據(jù)膚質(zhì)涂上保濕產(chǎn)品,否則可能會讓肌膚變得更干燥。

睡眠面膜的受眾其實很小

從配方上來看,睡眠面膜與面霜或是凝膠類保濕產(chǎn)品并無太大不同,而且睡眠面膜出于賣相的考慮通常會加入一些大分子的膠質(zhì),這種成分如同保鮮膜般能將肌膚與空氣基本隔離,從而防止水分蒸發(fā),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這勢必會影響皮脂的正常代謝,所以并不適合敏感肌以及有炎癥的痘痘肌使用。

以上就是我們在給肌膚保濕時,需要注意的六件大事了。給肌膚補充充足的水分,那么,很多問題肌膚,你就能有效防治。為了讓你的肌膚看起來更加年輕,定期給肌膚保濕,會非常重要,你要多加注意。

2、防脫皮小絕招

最近,天氣轉(zhuǎn)涼,我開始覺得皮膚很受苦,兩頰和額頭明顯變得干燥,經(jīng)常脫屑,兩頰的紅血絲更明顯,粉底開始不服貼。以往我都是按照化妝水→精華液→乳液→晚霜的順序護膚的,現(xiàn)在我會在抹化妝水之前,先用潤膚油與修護霜調(diào)在一起,涂在脆弱的肌膚部位,例如額頭、兩頰和鼻翼,然后再進行正常的護膚。這樣的話,饑渴的皮膚不會一下子把水分吸進去,而是慢慢地吸收。因為肌膚感覺不適的時候,就是它的內(nèi)部受到了一定的損害,這時密集的營養(yǎng)成分并不能被肌膚吸收,反而加重它的負擔,因此,補水、保濕、補營養(yǎng)都不能操之過急。

我在稍稍改了這個護膚步驟后,覺得水分不再那么快吸收,肌膚表面不會立即變干了,而是每個步驟都感覺更加滋潤。

3、護唇小私招

最近我的嘴巴有點爆皮,就在家里DIY護唇膏,既簡單天然,又方便實惠。

原料:蜂蠟5ml、蜂蜜5ml、椰子油10ml、乳化劑1ml。

做法及用法:椰子油置于碗中,加入蜂蜜及蜂蠟,然后放入微波爐或鍋里隔水加熱1-2分鐘,直到蜂蠟溶解為止。趁熱倒入面霜罐中,再加入簡易乳化劑,用力搖晃均勻,待放涼凝固即可使用。真材實料,效果不比大牌潤唇膏差哦!

最新文章

  • 運動
  • 膳食
  • 醫(yī)學
  • 美容
  • 心理
  • 人群